為啥有人說,你可以不買吉利的車,但你必須感謝吉利?
別急,這事兒得從長計議。
買車,安全是底線,這沒毛病。
但安全研發成本高,技術門檻也擺在那兒。
不是所有車企都能把安全做到極致,這就導致市面上產品的安全水平,難免良莠不齊。
昨天上海車展,吉利做了兩件在行業里挺“出格”的事:
一是,開放了“電池包底部碰撞試驗裝置”的專利。
對于吉利來說開放安全專利已經不是第一次了,就比如之前在銀河E5上市的時候,就向全行業開放了隱藏門把手自動彈出專利。
二是,承諾將那個“全球最大單體安全試驗室”向行業開放。
這可是斥資了超20億的實驗中心,就這樣共享出去了,吉利不心疼?
這兩步,核心價值在于推動提升了整個行業提升安全標準的門檻。
就好比,一個武林高手,不光自己厲害,還把祖傳的練功方法和場地分享出來,讓大家都能練。
雖然他可能還是頂尖高手,但整個江湖的安全系數(武功水平)都可能因此提升。
而且,這種對安全的投入和開放心態,不是孤立的。
在昨天央視在上海車展的采訪中,李書福就跟撒貝寧坦言,吉利的安全體系是花了十幾年,借鑒沃爾沃經驗才建立起來的。
再看看吉利旗下的品牌,宣布向全行業公開 77 年累計的底盤數據庫的蓮花、把尊重生命作為行業最高準則的沃爾沃……
這說明,在安全這件事上,吉利是集團上下擰成一股繩,堅決推動行業安全標準的升級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問題。
你選不選吉利的車,是你的自由。
但是,當一家頭部車企,愿意投入并共享資源,去推動整個行業的安全標準進步時,最終受益的,其實是所有的消費者。
因為行業整體水平提高了,你未來買到的任何品牌的車,在安全這個維度上,都更有可能獲得更好的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