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上海車展上,奔馳帶來了好多新車,最搶眼的是Vision V概念車和純電CLA。工作人員說CLA能跑800多公里,充電一次夠開好久。現場很多人圍著車門拍照,因為開門時車燈會變顏色,挺有意思的。
奔馳老總康林松說他們不做最快的,要做對的。CLA用了自己研發的系統,還能在線升級,跟手機系統差不多。但德國總部以前都是定標準,現在卻說中國用戶的需求影響挺大,比如停車難的問題讓奔馳做了個智能泊車系統,可能以后全球都會用。
中國研發中心現在很重要,奔馳在上海開了第二個,專門搞新技術。他們跟阿里騰訊這些公司合作,不是買技術,而是一起開發。比如CLA里的語音助手用了中國的大模型,但得符合奔馳自己的標準。
Vision V車里設計像客廳,后排能躺著,屏幕還能調亮度。設計師說靈感來自中國家庭喜歡待客,所以座椅軟硬度和燈光顏色都按這個改過。CLA車里的裝飾花紋像古代瓦當,但奔馳說這不是專為中國做,而是要讓全世界都覺得好看。
奔馳在北京有全球最大工廠,現在還投資了中國自動駕駛公司。以前都是德國定規矩,現在中國工程師的意見也能改德國的設計。比如CLA的電池管理系統,就是中國團隊優化的,后來德國也用了。
車展上有個活動叫品牌科技日,放了巴赫的音樂,介紹未來豪華車怎么造。康林松說豪華不是堆料,而是讓人感覺舒服。比如CLA的空調出風口形狀參考了中式家具,但沒人會說這是中國特供,反而覺得這是新潮流。
奔馳說接下來所有車都會用新系統,不只是電動車。燃油車也要升級電子架構,但具體啥時候做沒說。他們現在更關注中國用戶的習慣,比如年輕人喜歡用語音控制,所以系統里加了很多本地功能。
上海車展結束后,奔馳官網更新了介紹,把中國研發中心的位置標得特別顯眼。德國總部的新聞稿里也開始用中文詞匯,比如“私享貴賓廳”這種說法。可能以后買車,德國產的也會有中國設計元素。
奔馳以前是造豪華車的,現在變成科技公司了。CLA的續航和電耗數據比很多電動車好,但價格還沒公布。現場銷售說國產化后成本會降,但德國那邊還在糾結要不要完全照搬中國方案。
他們在上海車展放了很多新東西,但沒說具體賣多少錢,啥時候上市。不過奔馳的工程師已經在跟中國供應商談合作,準備把更多本地化功能加入新車。可能明年車展就能看到更成熟的版本。
奔馳現在做的事有點矛盾,既要保持德國工藝,又要學中國速度。比如CLA的研發花了四年,但中國團隊提出的改動三個月就做完了。德國總部現在每周開視頻會,專門討論中國市場的反饋。
車展結束后,奔馳的社交媒體賬號開始發中國用戶測試視頻,展示CLA在擁堵路況的表現。評論區有人說“終于懂我們需求了”,也有人說“別學太多中國東西,別丟了德國味道”。奔馳公關回應說會平衡,但具體怎么平衡沒細說。
他們給媒體的資料里提到“中國是創新源泉”,但德國工廠還在用老技術生產燃油車。可能未來幾年,奔馳會分兩條線,一條專注電動化,另一條維持傳統豪華。不過CLA的成功可能讓德國總部更重視中國方案。
現在奔馳的官網首頁全是電動車照片,但4S店里燃油車還是賣得更多。銷售人員說換購電動車有補貼,但很多老客戶還在猶豫。奔馳市場部最近在做調研,看用戶到底想要啥,結果還沒出來。
這次車展讓奔馳在中國的團隊更有話語權了。以前德國總部說啥是啥,現在中國工程師能直接提意見。比如Vision V的燈光效果,就是中國設計師堅持要加的,后來德國覺得不錯,就保留下來了。
奔馳的計劃是未來三年推十幾款新車,大部分會用中國研發的技術。但德國總部擔心太依賴中國市場,所以每個項目都有歐洲團隊監督。這種合作模式能不能持續,得看新車型的銷量和口碑。
他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平衡德國標準和中國速度。比如CLA的系統更新,中國團隊想兩周一次,德國覺得太頻繁,最后定為每月一次。這種磨合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,但奔馳說值得嘗試。
總的來說,奔馳這次車展就是想告訴大家:他們還在變,但不會丟掉豪華。中國用戶的需求會影響他們,但不會完全改變他們。接下來就看這些新車能不能既賣得好,又保持奔馳的味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