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1日,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揭牌成立。這是今年繼香港中文大學(深圳)人工智能學院成立之后,又一所深圳高校在人工智能領域落子布局。(此前報道:《深圳又一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》)
據悉,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將構建起全面的本碩博一體化專業體系,學科方向覆蓋人工智能基礎理論、具身智能等前沿。
今年2月13日,香港中文大學(深圳)成立人工智能學院,計劃于今年9月招收首批學生,擬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及人工智能哲學碩士-博士項目。
另外還有一個消息,事關深圳高校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布局。
日前,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。其中,深圳大學新增智能感知工程專業;南方科技大學新增專業中,人工智能也位列其中。
智能感知工程專業,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等新技術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專業,主要面向機器人、航空航天、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信息的智能獲取、處理及應用。
人工智能專業,采用“自底向上”的培養模式,從底層的AI芯片及系統入手,拓展至中層的大模型及算法等核心技術,最后在頂層達成AI賦能各行各業的培養目標。
筆者梳理發現,我國人工智能專業的開端,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建立。2017年,共有19所高校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,這一數字在2018年猛增至96所。
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潮起,高校紛紛加強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培養。
2019年3月教育部將人工智能專業被列入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,共有35所中國高校獲得首批建設資格,其中既有浙江大學、南京大學、吉林大學等綜合性大學,也有武漢理工大學、電子科技大學等理工科院校。
人工智能專業學位授予門類為工學,至此,人工智能專業正式被納入我國高校本科專業“大家庭”。
2023年以來,隨著具身智能和大模型技術的崛起,國內高校對人工智能的布局又迎來一波新高潮。
2024年,4月20日,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揭牌成立;4月27日,清華大學成立人工智能學院;5月,山東大學浪潮人工智能學院成立;12月,武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揭牌。
2025年4月,復旦大學重點打造的六大新工科創新學院亮相,其中與人工智能直接相關的有三個: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、未來信息創新學院、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。
與此同時,上海交通大學推出“AI(人工智能)十條”改革方案,全面布局人工智能賦能學科發展、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新格局,推動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。
在全國這盤大棋中,深圳高校有何優勢?
筆者發現,與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產業鏈、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緊密合作,是深圳高校共同認定的“先手棋”“關鍵手”。
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成立儀式上,就有華為、騰訊等企業的身影,雙方還簽署了合作協議。
深圳大學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執行主任、人工智能學院籌建組李堅強教授表示:“我們與騰訊、華為、中興、優必選以及云天勵飛等多家頭部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。目前,我們有很多項目及研究課題,都是與企業共同研發的,有效加快了基礎理論的應用。